日本人都會搖頭,躊躇猶豫的「侘」

    國際間談論日本的傳統美,幾乎沒有例外地言及「侘」(Wabi) 或「侘寂」(Wabi-Sabi)一詞。換言之,若不能理解「侘」或「侘寂」,就等於無法深論日本的傳統美。但很有趣的是,李歐納•科仁 (Leonard Koren1948-)說:「如果問起 Wabi-Sabi是什麼,日本人都會搖頭,躊躇猶豫。」這可能是因為難以翻譯成其他語詞(untranslatable words),所以才被列入為該文化體系的關鍵詞。而試圖回答「侘是什麼?」的久松真一(HISAMATSU Shinichi1889-1980),他歸納「侘」的構成要素為:不均齊、簡素、枯高、自然、幽玄、脫俗、靜寂七種性格。然而,即使理解這些要素仍然產生「侘是什麼」的疑問。因此,我們不必先鎖定問「什麼」(What)而試著問「如何」(How),再面對「侘是什麼」。
作者攝影 (C)2015 

   《楚辭•離騷》有「忳鬰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一文,東漢王逸對「侘傺」給予「失志貌」的註解。八世紀編撰的《萬葉集》中有「物思ふと

傳統漆器與仿造漆器

    近年,台灣有些日本料理店開始以傳統漆器款待客人。所謂傳統漆器是指由木地師(Kiji-shi)與塗師(Nuri-shi)合作製成的,採用天然漆(Japanese Lacquer)手塗於純木製器的生活工藝品。這件事實,顯示台灣的日本料理界也開始注重傳統料理與傳統食器之間的關聯性。在此所謂「傳統漆器」一詞所隱喻的是,無論日本或台灣的餐飲界皆普遍採用以合成樹脂 (synthetic resin)大量生產「仿造漆器」(JAPANNING)的事實。本來從事傳統料理的廚師所要展現的,就不僅是椀盤上的食物而已,消費者僅關心高CP(所謂俗擱大碗)與經營者僅關心高利潤的結果,導致難以採用傳統漆器這類高成本的餐具。換言之,目前少數店主選用傳統漆器,不但逐漸可提升消費者對於所謂「和食」的認知,也讓產業界重新面對「仿造漆器」的買賣與造假行為之間的關係。
傳統漆器與和三盆糖 (圖片 茶室花江 堤供)

    其實日本社會將「傳統漆器」納入自我認同的要素,是進入本世紀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