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近一年前,有位朋友邀請筆者參加台灣的茶會。就從事傳統和食器的設計及修繕的筆者而言,能夠獲得參與認識台灣茶室文化的機會,有助於對照兩地茶飲發展史,也可以理解其中的美意識。茶會當天,接收到有關茶具修繕的一些詢問,就開始摸索適合台灣茶具的修繕法該如何。後來,陸續接到修理的委託,自然而然歸納了茶壺底與茶壺蓋的破損傾向,因此對於茶具的選擇與搭配的方法上產生了好奇。面對茶道具的妙趣,乃是將所累積的修繕知識反映到器皿的設計並調節材質關係,提高實用關係而降低其破損率。近世茶人之所以同時擔任茶具的設計、創作以及修繕,並不是沒有理由的。
台灣與日本,同樣接受了中國的茶飲慣習並發展出各自喜好的茶室文化。就日本而言,以禪修中所謂「刪除不必要」作為基本原理,以茶室內外的人、事、物視為追究簡潔的辯證關係,早在十六世紀就完成了這「非日常」的藝文空間。相對地,台灣的茶室是以延伸於桌面品茶的「日常」作為前提,先從家具的擺置進而講究茶具的搭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