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鏡日本料理店,思考台灣林業的未來
「懷石」料理是什麼?
近年,台日料理人展開諸多懷石料理的交流活動,但所謂「懷石」的歷史意涵並不常被探討,與「會席」料理的關係也不易釐清。結果,這兩者產生了意義混淆,以致有的雜誌不按史實而提出:「會席料理則是從懷石料理分出的支線」的說法。懷石與會席這兩個詞彙,因為日文發音相同──かいせき(Kaiseki),所以就算在日本,若不先表明漢字,則無法確定指的是懷石還是會席,而彼此難以進行深度討論。
會席料理 |
日本料理的形態,雖然隨著時代而變化,但是各料理的沿革皆有史料可尋,因此研究者之間有一定的共識。就「會席」一詞,在十七世紀之前指茶湯之會、饗宴之席等多義詞。主張日本特有的「侘(Wabi)」美學概念的茶祖村田珠光(1422-1502),與中興者武野紹鷗(1502-1555)皆是禪僧。
無垢箸,如何擺放才妥當?
「無垢箸」並不等於「免洗筷」
一九八○年代的台灣,由於肝炎帶原者眾,政府單位鼓勵民眾使用所謂的免洗餐具,後來開始考量垃圾處理問題和森林保育意識,環保署於二○○六年公告建議民眾於一般餐廳內使用可重複使用的筷子,或可自然分解材質的一次性筷子,因而現今在餐廳裡常見美耐皿(melamine resin)筷子或竹筷子。但前者有材質純度與釋出三聚氰胺的疑慮,而後者有二氧化硫等添加化學藥劑的問題。雖然筷子是構成東方飲食文化的必要條件,但在台灣筷子似僅不過是把將食物放進嘴裡的工具,其中的文化價值便被忽視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