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塩」與「門符」

    2013年底,「和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無形文化遺產之後,台灣有些和食店主廚也開始審視其中的意涵,
料理店門口左右放置的盛塩
似乎從鑽研店外到店內的事物都視為知識對象,這種態度令人敬佩。前些日子,有一店主廚向筆者問起,不知何故日本有不少料理店門外左右會放置白色圓錐物體,他對此擺設感到好奇。
    在日本它被通稱為「盛塩(もりしお)」。雖然,盛塩的習俗在日本社會中常見,但因為它的形成與各地民俗信仰之間有繁複交錯的關係,所以不能恣意地一言以敝之。日本的塩,自古以來除了食用之外還扮演祭祀上的力量象徵。
對於不產岩塩的日本而言,塩皆是來自海岸,而它的純白結晶與殺菌作用被隱喻為清淨或
橫綱力士與清塩
純真。

例如,當建造房屋時作為敬土地神之祭祀──地鎮祭(じちんさい),在四方角落皆放置盛塩,進而凝聚「結界」(けっかい)的清境。而為要維護結界之分明,腳踏建築門檻被視為禁忌。另外,相撲力士踏上土俵時,力士會握一把白色的塩撒於即將競技的場地上,也是意指要維護結界的清淨性,這個稱之為「清塩」(きよめのしお)。
    大約14世紀以後,和食文化蘊含著「伊勢信仰」的色彩。就像台灣常見的和食餐桌上的無垢箸中一款「天削箸」,其頭部的斜切形狀是仿效神宮屋頂上木條部材──「千木」(ちぎ)。至於伊勢神宮的神饌中所使用的塩,皆是伊勢市二見町的「御塩殿神社」(みしおどのじんじゃ)自製的。
神宮屋頂上的 "千木"
因此,有些店家會特地將伊勢的海塩作為盛塩使用之外,當遇到「奧客」時,也會在客人走出店後抓塩撒於「門外」。此外,在日本常見的就是在參加葬禮之後,回家進門前要在身上撒上少許的塩。在此的撒塩則隱喻著有淨身除穢驅煞,斥走不淨或不好的人與事。

   
伊勢市內料理店的門符
門,始終畫分內外的客觀指標。伊勢市二見町有「松下社」。
這神社是日本民俗史中「門符」(かどふだ)的發祥地。伊勢市的不少店家門口,
四季都掛各種門符,有的寫著「笑門」、也有的寫著「千客萬來」。這些門符與松下社中遺留「蘇民將來子孫家門」的神話──蘇民讓「素戔男尊」(スサノオノミコト)這位神祇進門入住後,唯蘇民一家不受疫情侵害的故事有關。盛塩所凝聚的結界,相當於門符趨吉避凶之用意。和食之所以列入無形文化遺產,果然是從門外便開始蘊含著民俗信仰之故。

引自 自由評論網 : 盛塩與門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